充电桩运营

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深圳市鸿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159 1979 4865

邮 箱:kefu@hjlcdz.com

网 址:www.hongjialixny.com

地 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长凤路412号


能源专家陈卫东:从加油枪到充电桩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即将改变世界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能源专家陈卫东:从加油枪到充电桩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即将改变世界

发布日期:2018-10-17 作者:充电桩企业 点击:

能源专家陈卫东:从加油枪到充电桩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即将改变世界




2018年1月12日,“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新时代”能源生产、传输、转化、利用及跨行业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讨论推进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话题。


中国海油能源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先生带来主题演讲《可再生能源与储能》。

以下为发言实录:

陈卫东:谢谢!很高兴参加这个会,谈未来能源,我先说几个最近的几个感受,一个就是我10月份看到这篇文章,就是壳牌英国主席发表的这个文章,他说交通运输燃料正进入“马赛克”时代,因为我的题目就是期待可再生能源、储能的新突破。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因为我看了这个文章,听到一些新闻,也实地考察了国内几个大的储能企业,马赛克就是多元化了。因为发表这个文章之前一个礼拜,壳牌并购了欧洲最大的充电桩公司,然后就在发表文章前一天,他领导下的壳牌英国同时开了三个充电厂,就是为这个充电车、电动车充电的充电厂,它的面积可不像我们这个加油那么小,因为你加油就5分钟,它要同时加12辆车,这样的速度的话,充一台车,充电要两小时,它要有一百来台车充电车的容量,才有那个效率啊,所以有这么一个事情发表了这个文章。

说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壳牌?壳牌是在21世纪这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做转型非常彻底,它并购了BG,有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石油公司,正转向一个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到去年为止,大概世界上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叫雪佛龙、BP、壳牌,这几家公司的天然气当量产量全都超过了石油,这个转型十年前就开始布局,我们知道大的项目的进展,周期很长。而就在十年转型的时候,中国的三桶油接手了大量海外的石油资产,在人家做转型时期,我们还盯着石油,这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就是我们对战略,对判断,怎么判断的?

隔一天我就收到了高盛给我发来这份报告,叫做“从加油枪到充电桩”。这是高盛公司发的第一篇比较完整的70多页这个报告,就是加油枪,就是内燃机的汽车了,到充电桩,就是电动车,整个它研究了在未来到2050年左右,整个转换过程中要投多少钱,各个行当,相关的行当投多少钱完成?这就跟正好去年最重要的,很有吸引力的一个,很抢眼球的一个事,好几个欧洲国家先后宣布哪一年停止销售内燃汽车,跟高盛这个报告,针对这个东西来的,他就是投资人嘛,所以这让我想起这个。其实欧洲这些国家做这些宣布,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要吸引投资的转型,要往哪投,因为这些行业都是周期很长的,往哪去投。

去年IEA发表了一个全世界能源投资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告诉我们全世界三大化石能源的投资都在减少,其中投向煤炭的只有4%,只有4%,它算什么投向煤炭呢?一开采,二运输。这两个整个投资占2016年全世界能源投资的4%。这个数字一定要记住,但是煤炭在全世界的比例,还有接近30%,28%,4%的投资支撑28的消费。而最近对可再生,对电动车的投资和电动车相关产业储电相关产业的股价可是增的很快,去年我不知道大家记得一个消息没有?大概9月份左右,特斯拉的市场价值超过了福特,一周过后又超过了通用。这两家汽车公司在美国一年生产的汽车总数接近一千万台,而特斯拉2017年才生产了多少汽车?8万台,它才生产了8万台汽车。所以这个资金投资的走向,高盛这篇报告和欧洲这些宣布停止来年销售内燃机汽车很重要一个效果,就是引领投资往哪方向走?因为这都需要周期。中国我们已经到了很大的规模了,也有很多资金了,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个行业的走向?对未来的新兴产业和你想赚大钱走哪步?这是很好的启示。

什么叫转型?这是我最早看到这个图,2014年参加莫斯科石油大会,这个图是一个学者展示的,我跟他同台,他当时最关注什么?最关注这个地方,因为整个图的名字叫“下一个能源皇帝是谁”?这段中国从2020年11亿吨,一直到2020年40亿吨煤炭的图,他很担心煤炭又会成为能源皇帝,这就是能源转型,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这个图有点老,这是最新的,DT的公布,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这是去年的,最新的。化石能源总的比重还在80多一点,可再生也就是14、15。其实中国现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现在已经14%了,其实和全世界并不差,别忘了中国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简单。现在中国在好些可再生能源是遥遥领先的,像这个光伏,现在50%的晶硅材料是中国生产的,80%的光伏组件是中国生产的,中国能源结构最大的问题在化石能源上,什么叫油气时代?油+气超过50%,油气时代。而中国石油17%,天然气可能也就7%,可能还不到7%,合起来就25%不到,远离这个油气时代。中国还停留在煤炭时代。所以中国能源转型艰难的地方是在化石能源之间的转型。

美国转型现在天然气消费已超过了煤炭,美国不再是煤炭为主的社会了,天然气的消费从热值算已经是煤炭的一倍了,特朗普一上台说要恢复煤炭,要退出巴黎协定。昨天晚上CNN播了一个新闻,最上台这一年一项一项的梳理特朗普的兑现承诺的情况,昨天晚上梳理到煤炭,非常有意思一个数据给大家报告一下。CNN走访了所有的煤炭重新开张的企业,有些工人很高兴,但是总的统计下,它只增加了500个新增就业岗位,煤炭整个,因为天然气已经比煤便宜了,干吗还用煤炭啊?这非常有意思的数据,它就是油气时代带来的进步。

这个东西我说了很多次,我不全部说,这就是石油价格战,2014年11月的结果,这是从2011年开始,美国的非常规,每年增加100万桶,5年增加的两亿吨,今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下半年发力,又增加了500万,这就又油价下来,现在担心它会不会又上去。正好是上个月的今天,我去利雅得参加沙特阿卜杜勒国王石油研究院的一次研讨,研讨的题目是《能源转型背景下石油工业的挑战》,这就是挑战。消费油还在增加,但是油价没上来,到底这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就关心这个问题,沙特最关心这个问题,尤其关心中国石油消费什么时候到底?他是卖油的。在这场石油价格战里面,应该说是美国打赢了,美国打赢了,它是只有5%到探油资源,它生产了13%的石油,而沙特有15%的石油储量,它只开采了13%左右,美国为什么会赢?资源是不对称的,主要是技术进步。

那么怎么看现在的转型?到了什么程度?我的归纳就是三个峰值:

一个峰值中国煤炭消费到底了;

一个峰值是美国石油消费到底;

充电桩

一个峰值是欧洲天然气消费到底。

前两天才给我一个资料,1月1号的德国可再生能源满足全天的需要,可再生电力满足德国全天的需要,这是非常具有指标性的数据。同样一个指标,大概10月份,英国第一天完全没有煤电,英国完全没有煤电,英国可是煤炭工业革命的始祖,煤炭时代是由它引领的。这个模式可以说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日本模式,我想说一下日本模式。

2011年福岛核电,日本停掉了50多个核电站,核电最高时候占过日本接近三成的电量,现在只恢复了两台,54台没恢复,要不要恢复?其实日本电力现在已经过剩了,日本在福岛核电之后的电力是持续下降的。我把它叫做灾变条件下的消费侧的自我约束。能源带来重新调整,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我别的不说,就说在中国,未来三十年中国能源结构在所有大国里面历史上都没经历过,我觉得都不会经历。什么原因?中国退不出煤电,退不出用煤,也进不去油气时代。将来2030或者2050年前后,中国一个排放和能源结构消费平衡的应该是各三分之一左右。凭什么我们能做到这?前面我都不说了,就说最后一条,我觉得下一轮能源技术重大突破,如技术重大突破之时,就是新能源时代到来之日。能源转型从高碳到低碳到无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这样的一个轨迹,清晰可见,技术进步是能源转型的根本动力。

回顾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进步和我们人类的这个储存技术是同步的,从狩猎到游牧,从采食叶果、植物到农耕,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储存进步,从鲜肉到咸肉到熏肉到干果也是储存的进步,那是农业社会。到了工业社会的储存进步就是大规模的冷藏,现在我们到了IT,到了电子时代,储电是必然的,储能是必然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储能进步,到了我们可以完成一个和可再生完美配合的时候,是个什么景象。

大家最近看到一个消息,马斯克打赌跟南澳,我一百天不建起一个一百兆瓦的储能电站,我这个东西送给你,刚刚做完以后掉电,以后叫无时差衔接,让南澳没掉电。其实中国做了一个比它更大的,但是刚刚开始,我去了这家企业,叫做南都电池,它在无锡开发区做了一个160兆的,比马斯克那个大了60%,也开始投入使用。因为可再生能源它不可连续和低密度,通过储能能把不可连续变成可连续,把低密度变成高密度。

所以我的题目回到原来那个地方,就是期待可再生能源+储能有新的突破。我是跨界的,我是油气的,可能说的不是特别的正确,谢谢大家!


本文网址:http://www.hongjialixny.com/news/816.html

关键词:充电桩企业,充电桩交流,充电桩

最近浏览:

欢迎您来电咨询 

159-1979-4865

地址:

深圳市光明区长凤路412号

微信二维码

ma1.png

阿里二维码

ma1.png

CopyRight @ 深圳市鸿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8849号-3 热推产品  |  主营区域: 广州 深圳 福建 广东 上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浙江 广西